当前位置:首页 > 观点评论
治国有常 利民为本
发布时间:2022-06-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淮南子·氾论训》有云:“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而让人民获得利益是其根本;政令教化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令必行才是上策。

  “民本”即“人本”,是传统政治哲学中重要的价值理念,也是古典治国理政之道。“民本”系指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强调的是“重民”“贵民”“爱民”“利民”。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以来,“神本”在“民本”前存在,且地位在“民本”之上。《礼记·表记》中曾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武王克殷之后,周公深感“天命靡常”,提醒修德才能保民保国。正如《尚书》所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将民众所看到的、听到的当做自己的所见所闻,上天的智慧来自于众民的智慧,上天的畏惧来自于众民的畏惧。自此,“神本”的地位开始动摇,从重天敬鬼转向“敬德”“保民”,天命被赋予了民的意志。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民本”思想是共同取向,但对“民本”的阐述也各有维度和侧重。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更多强调“君”与“民”的相互依存,讲究“君本”与“民本”的统一。儒家创始人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仁者,人也。”意思是,仁就是爱人,爱人即爱民。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认为百姓要“富之”,只有民富,才能君富。在政治上进一步提出“德政”,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意思是为政者自觉地行仁践义,百姓就会自愿地讲仁重义,主张宽猛相济、慎用刑罚。孟子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在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保民,而不是保社稷和忠君。从“民贵君轻”中引申出了“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结论。《荀子》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就是著名的“君民舟水论”。荀子认为,人民不只是国家治理的客体,而是和君主并存且深度互动的政治主体,这种互动促进形成稳定的政治生态。

  《老子》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尽管老庄哲学多有避世倾向,但对于社会中民生的现实问题从未逃避。《道德经》有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君要爱民、为民办事,就要知道百姓之所想所要,才能切实为百姓做实事,才能爱民以治国。道家的民本思想是在“天道自然”的认识论基础上构造的因顺自然之性而治之的民本思想体系,其所主张的“无为”是一种“顺民”思想,认为要尽可能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干预,减少“有为”带来的伤害,让百姓能够过上理想、自由的生活。

  纵观中国历史,凡国泰民安,无一不是统治者尊重民意、体恤民情;凡家国动荡,无一不是统治者侵害民生、剥夺民利。历史反复证明:人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记让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金湖县委组织部 金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