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工作
南京:完善评价机制 广荐英才——向社会放权 为市场赋能
发布时间:2019-02-18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点击    

2018年以来,南京市聚焦创新名城战略定位,探索向社会放权、为市场赋能的人才评价改革新路,让“后起之秀”崭露头角、让“真材实料”用当其时,重点打好专家举荐、用人主体评价、社会资本评价三项“组合拳”。

专家举荐评价,“英雄不问出处”。建立高层次人才举荐委员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邀请27位名家大师担任举荐委员。举荐委员组成上,有“双一流”高校负责人、也有投身成果转化一线的“产业院士”,有领军型企业家、也有长期从事科创孵化的技术经理人、金融投资人,把举荐票交给“最懂人才的人”。运行体系上,组建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亲自任组长,全过程加强党对人才举荐工作的领导;制定工作规则,为举荐委员定权责、树规范、立公信。政策衔接上,对被举荐人才“英雄不问出处”,直接按举荐等次给予认定、享受待遇。2018年首轮举荐,29名相对缺资历、缺头衔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跨过论资排辈的“隐形门槛”,获得才尽其用的事业舞台。不满30岁的“好享家”智能家居CEO汪浩只有本科学历,被直接从基础性人才拔擢为相当于正高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其本人不负众望,所创企业于近期成功入围“独角兽榜单”。2019年开始,南京还将结合创新名城的国际化布局,更大力度面向海外知名高校、企业、投资机构、校友组织等,开辟离岸举荐“直通车”,做大以才引才“朋友圈”,让人才评价改革擦亮城市“招才名片”。

用人主体评价,以市场认可标定人才“身价”。把创业人才的评价权交给创业载体,对因发展贡献获得园区重点推荐的优秀项目,申报人才计划时不设“条条框框”,专家评审后另赋加分权重。2017年创办江苏百工造物文化企业的欧阳春晓仅有大专学历,2018年被市区两级破格入选人才计划,目前已获得数十项国际和国家级奖项,成为打造文化创意众创空间的领军人物。坚持把企业引才的评价权交给企业主体,挂钩薪酬“定价”,建立配套奖补杠杆。对新引进年薪50万元以上人才的,按支付薪资30%的标准,给予企业连续三年的引才奖补;在职3年以上的,将超出20%税率的个税地方留成全部返还个人,2018年共兑现资金1500万元。拿到100万奖励的南京新与力公司,凭借其高薪签下的5名专业人才,一举奠定在电商大数据新兴领域的行业地位,迈入“瞪羚俱乐部”,实现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科技领军企业的“华丽转身”。今年,南京专门拿出3000万元预算,用于持续加大企业“高薪聘高人”的支持力度,让人才评价改革成为企业的“用才红利”。

社会资本评价,用市场足迹追寻创业“黑马”。新经济新业态的加速变革迭代,造就出一批“草根英雄”,他们未必有光鲜的“本本”“帽子”。针对他们的特质,2018年开始,南京全面扭转人才工程的“四唯”倾向,在科技顶尖专家集聚计划中,向暂未获得“顶尖”头衔的新型研发机构领军人才敞开大门,重点看企业的投资强度、看成果的市场表现,17位人才靠过硬实力“越级”入选,获得等同于院士项目的政策待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骆敏舟在机构成立不到三年内,带领团队申请专利220项、其中发明专利120余项,年技术合同收入超过1亿,孵化企业21家,以名副其实的“顶尖水准”,获得南京人才政策的“顶级支持”,为科技“追梦人”树立了凭实干、重实绩的评价风向标。在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中,对具有龙头企业高管经历、创业大赛获奖、初创期拿到风投等情形的,均不再设置学历、职称等资格条件,其中对初创2年内获社会风投超过500万元的22名人才,不再通过专家评审,给予“直进认定”和重点支持,让人才评价改革驶入广阔的“创业蓝海”。

通过持续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南京广聚各方英才“磁场效应”不断凸显。2018年共吸引3名诺奖科学家、55名国内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4.15万人,同比增幅达60%;新增留学归国人员超过3400人,多项人才发展指数均创历史新高。